柔佛州新山福林园济圣宫
PERTUBUHAN PENGANUT DEWA NATUK KONG
TAMAN DAYA, JOHOR BAHRU, JOHOR.
(Reg no: PPM-014-01-24012005)


银行户口 Bank account no:
HONG LEONG BANK - 18100019845

联络人电话号码:
019 - 779 5027 彭立基
019 - 772 2969 黄金德
019 - 710 4951 林来兴

济圣宫问事时间表:
逢初一,十五
每星期二至六晚上八时正开坛
星期日早上十点正开坛
星期一休息

济圣宫“大伯爷”办事时间表:
逢初二,十六
每星期一 晚上九时正开坛

 
 GPS Coordinate 地标位置:
E 10345’ 51.0''     N 133’ 0.1''

Location Map 地图位置
 

 
 

:: 柔佛州新山福林园济圣宫 - 神明史略::

三圣君 ( 典故 )

张公圣君 ( 典故 ) :

张公法主,其先祖张莹皓,北宋时居德化县戴云山中,采伐为生,传至第三代名德仁,又名淳厚,字居仕,娶妻郭氏十娘。

营木炭, 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因烧炭失火, 避祸迁居永福县(今永泰县)廿九都(今嵩口镇)和平乡感衣里月洲村, 住溪畔。

长子字克顺, 南宋绍兴九年己未(1139 年)七月廿三日酉时,再生一子,临盆时,云五彩,室异香,三旦取名慈观,亦写自观,字克勤,又名祥,亦曰沙。

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 年),慈观 5 岁时,父张淳厚病亡,慈观随胞兄张克顺守孝三年,因家境贫寒,常随嫂采野菜充饥。

绍兴十七年丁卯(1147 年),慈观 9 岁,因家计困迫,母已改嫁。慈观随母寄养于辅弼乡平角洋黄家,执牧童,衣单薄,炭窑地,遇周师,学武艺,遵师言,练寅卯。

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 年),慈观 10 岁,仍在平角洋帮工,上高盖山砍柴,因见顶峰怪石嶙峋,奇景悬天,遂登临绝顶,见两老者童颜鹤发,身着道衣,在石棋盘上对奕,旁放一粒半红半绿的大桃子,慈观走近伫立观奕,一老者将桃递与他,示意唤下,慈观吃了一半,感到不好吃,便将另一半偷偷丢掉,另一老者挥手示意他离开。

慈观挑柴下山,至半岭息肩时,遇见名山室法师龚龙树, 遂将详情禀告。

法师反问:“你可知道两位老者是谁?

张答:“不知道”。

法师才说:“两位奕棋者,一为太上老君 ; 一为元始天尊。送给你吃的桃子是三千年才一熟的蟠桃,你能全吃了就能升入仙界,腾云驾雾,遨游广宇,但你只吃了一半,暂时未能脱出尘缘,还须下一番修炼功夫。”

慈观后悔不及,乞求法师指点修炼之道,法师说:“等你到了十八岁那年的八月十六日午时,你可与仙游人肖明(信)、闽清人章 ( ) 到福州羊角洲等待,届时有一仙槎停泊江中,你三人可乘槎往江西闾山问道。”

慈观牢记法师嘱言,回平角洋黄家,日砍柴,夜练武。

绍兴二十年庚午(1150 年),慈观 12 岁,经过 4 年苦练武艺,一掌能劈开五百斤巨石,轻功起步拔地飞升三丈高。

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 年),慈观 13 岁,是年正月,春雨连绵,天气寒冷,慈观不能为黄家上山砍柴,日食无依,元霄节时便回家与兄嫂过节,但兄嫂家中柴薪全尽,慈观为了御寒,从亥时练功一直练到寅时,自感浑自发热,以脚伸入灶中,运起神功,锅中水自沸,即以脚代柴辰炊,锅中饭熟,此时恰被嫂嫂起床看到,无限惊奇,慈观施展轻功,越窗而走。

消息传开,都说慈观是神人。慈观离开兄嫂家后,到仙游白马坡刘家村帮工,因言语不通,常餐风宿露。

东乡龙坡社八姓庄的肖明年11岁,也到白马坡在其姑母家帮忙农活,故得以相识,结为异姓兄弟,慈观常去住肖明家中,与其父肖陆叔侄相称,情谊深厚。

慈观在仙游帮工三年,日间做工,夜间练武。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153 年),慈观15岁时返永福县,栖身白云寺 ( 即白云堂,宋乾德五年建,为永泰道教地之一,位于永泰县赤锡乡东坑村东南4公里处),拜龚龙树 ( 亦写龚龙注)法师为师,日间帮工,夜间学经典,练法术,脱俗入道。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 年),慈观 16 岁,是年七月,由永福去仙游,路过古寨岭 ( 亦写五寨岭),黄泥山路长 10 里,见来来往往的行人肩挑步行非常艰难,时逢盛暑,人人汗流夹背,慈观决意筑路,即宿于山腰一老叟家,更深夜静时利用星月之光,运用神力,一夜砌成 3400 多级石阶,为防石滑,用铁条耙石痕,此石阶路自南宋一直通行至今,其路石耙痕犹存。

慈观造福于民,史迹留芳。

绍兴二十五年乙亥(1155 年),慈观 17 岁,二月间在永福赤锡帮工,江西闾山周道长再次来找慈观,正好于赤锡相遇,道长又传授玄机道法和复生咒。

三月,慈观在梧桐帮人插秧, 雇主的婢女送饭,以红酒糟煮泥鳅为菜,慈观决意放生,用筷夹起泥鳅放入水沟,念起复生咒,果然泥鳅复活。

自此梧桐一带便增加了一种红泥鳅,是因被红酒糟染红的缘故其, 腰部还有两处凹痕,是被慈观筷夹所致,红泥鳅繁殖至今。

慈观把此咒传于梧桐和仙游东乡等地,人危病急,念此咒便能复苏言语,被称为仙方妙法。

其复生咒另附。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6 年),慈观 18 岁,是年夏天,在永福梅洋帮工,时干旱,赤地千里,禾苗枯死,百姓忧心如焚。

慈观为保禾丰收,济世利民,暗地里向农家牵来一牛,取一犁,乘黎明前大雾弥漫,犁开梧桐头至大洋坡之间的石壁,开出一水渠引水灌田,及至天亮,被一妇女发现叫喊:“有一人腾空驾牛犁石。”,牛、犁、人霎时消失,众人赶到现场一看,石壁已犁出一条引水渠,众人见旱田得水,枯苗复活,都跪地向天拜谢神仙之恩。但有人看到慈观牵一头牛还人家,才知道是慈观造福于民的神功, 但巳不见慈观人影。

慈观到闽清金沙严家做长工,因干旱无雨,慈观显其神功:“粪勺创幵石阶座,石壁犁田车确岩,茅草接水下流上,浇田灌溉钱马坪,耕作田园人不识,神仙妙法显神灵。”,引水灌田,保禾丰收,造福于人民,所以金沙为张慈观立生祠,塑白脸张慈观肖像奉祀,以示纪念。

慈观回到白云堂,时已八月,紧记八月十六日上闾山问道,特向龚龙树法师辞行,龙树法师又传授五雷天心法,并送七星剑一把,慈观即拜别登程,先到仙游招呼谊弟肖明,两人志同道合,决意同行,途经闽清又登访章敏(亦写章真),三人结为兄弟,是年章敏26岁;慈观18岁;肖明16岁,三兄弟遵龙树法师前嘱到福州羊角洲乘仙槎到江西闾山道教圣地问道学法。

到闾山后,拜见周佐道长,肖明取道名为朗瑞;章敏取道名为朗庆。

三人定参四十九日后,通晓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有变幻莫测之术。

法师又教授三道人苦练武功,一连练了五年,刀、拳、剑、捧,件件皆精,拳击石裂,踩地山崩,具有剑挡刀箭、筷夹飞丸、腾空飞越、趾踵入石之功,神通广大,法力无穷。

但周佐道长仍不叫他们下山,令慈观砍柴、朗瑞磨粉、朗庆舂米,又学习道家经典,修性行善,能降魔伏妖,消灾去祸。

还学得草药医方,解救众生,济世利民。

周佐道长见张、肖、章三道人道法通达,功已练成,便命三人回福建各地行道施法。

慈观求师尊赠护身法宝,师尊授风火轮功夫,并送一把重七千斤的铁拐杖,慈观嫌太重,师尊一化就成为一把长约1. 2 米,姆指粗的顺心应手的铁拐杖,嘱其终身随带,便能脱尘成道。

还指点慈观原来砍樵的工具都是法宝。

慈观拜别师尊下山,来到闽江口岸,两条原先捆柴的麻绳,突然变成两条蟒蛇,一条凌波溜走 ; 一条被抓住绊于项上,用灵符封住,作为随身护卫。

又一挥扁担,立即化成一把莫邪剑,携带在身,时时准备为民除害。

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 年),慈观 22 岁,回闽住肖朗瑞家中年余,广施灵药,为民治病,救济众生。

恩德古今传, 所以仙游到处建造宫庙奉祀张公, 多达390多处, 尤其是榜头一带村皆有圣君宫庙, 塑圣君金身, 奉祀香火, 以彰功德。

绍兴三十二年壬午(1162 年),慈观 24 岁,到尤溪县莲坂桥、福亭坑等地方募化缘金建桥亭,使来往行人方便,后人于桥亭中祀张圣君像。

南宋隆兴元年癸未 ( 1163 年),慈观 25 岁,是年春三月,莆田西埔桥蛇精作怪,专吃妙龄少女,凡到桥下洗衣的少女难逃其害,慈观闻知即赶往西埔,朗瑞手持藏有除蛇毒药竹杆,随其助战。

有一日午时,妖蛇出洞,盘于桥墩下,慈观一见立即施展轻功,飘身水面扑向妖蛇,一剑刺中蛇腰,岂知妖蛇凶猛,竖起蛇尾向慈观扫来,朗瑞眼快,举竹杆劈下,正中蛇尾,除蛇烈性毒药散出,僵住蛇尾,慈观又一剑刺中蛇头,妖蛇翻滚几下,沉尸水中。

慈观、朗瑞为民除了一大害,民众感恩要送白银二十两,张、肖皆不受。

四月间,张、肖到潘畲岩采药济世,途经古洋村,听到民众讲潘畲岩出怪物,凡上山砍樵采药的人,到山上都周身紫肿死于岩下,再无人敢上山。

张、肖二人决意上山除害,深入林中,忽然黑雾冲天,狂风四起,一只金黄色怪物迎面扑来,张、肖纵身闪过,慈观执剑,朗瑞执药锄,合力夹攻,但怪物口吐黑雾,难以击中,朗瑞气冲斗牛,怒吼连声,唾沫飞溅,他属相鸡,怪物原来是蜈蚣精,一遇鸡唾沫,现出原形,慈观运足功力,上前一剑,将一条数十斤重的蜈蚣精刺死,又为民除了一大害。

南宋乾道元年乙酉(1165 年),慈观 27 岁,是年元霄节,慈观往赤锡白云洞探望龙树法师,互谈道法玄机,法师言及永福赤水妖蛇害人。

慈观赶到赤水,听有人嚎哭,一打听果真有一条大蟒蛇每天要吃一个人,他沿溪寻蛇迹时,观音大士变成一女子在溪边洗菜,以菜叶化为柳枝赠给慈观,女子突不见,柳枝遂变为柳剑,他悟到大蟒蛇是闽江口溜走的那条蛇来此作孽,即沿溪寻找蛇迹,见蟒蛇躲在洞中不出动,即解开身上那条蛇的灵符,令蛇入洞引蛇,果然那条吃人的大蟒蛇出洞,即挥柳剑斩之,蟒蛇头在路下,身在溪,均化为石,蛇血染红了溪水,所以这个地方就取名赤水。

慈观斩蟒,为民除害,恩德古今传。

慈观离开赤水,路经德化榜上岱仙潦,与三圣大仙(马氏真仙)大斗法,慈观施飞沙走石、腾身翻越功夫,其岱仙潦悬崖绝壁,潦头处被他踩一足,山崩地裂,马氏真仙速用头簪插下,仅留住一小堆悬崖土堆,因石已被慈观踩裂,所以后人建仙亭时,地基刨平仍存裂痕,今仙亭成为奇险的胜迹,临此景,仿佛浮现当年张、马大斗法惊心动魄的场面。

慈观为宣扬道义,云游德化、永春、安溪、同安、漳州、泉州等地,沿途以草药济世,广播善果,年底才返仙游,住肖明家过年。

乾道二年丙戌(1166 年),慈观 28 岁,正月某日,张、肖忽见一老叟哭诉,说其孙女被仙游马峰寨主花豹掠去凌辱,乞求救命。

张、肖即赶步入寨,见花豹在厅上饮酒作乐,大发兽性,正在剥开少女上衣,慈观大怒,喝令住手,花豹一看是两个赤手空拳的农民,那里肯听,因作恶成性, 自逞强悍, 挥拳向慈观太阳穴打来, 慈观闪过, 飞起一脚正踢中花豹小肚, 这个罪恶累累的草寇立毙于地。

朗瑞放火烧了马峰寨,带少女交还给老叟,祖孙跪地千恩万谢,张、肖扶起慰其回家。自此,马峰寨四境安宁。

是年,慈观、朗瑞又在三姓庄,斩狗精,救少女;龙华集,后山洞,杀猪妖,安一方,史话传。

乾道三年丁亥(1167 年),慈观 29 岁。

仙游的双桂岩本住一老道人和一道童,不料前二年被一个孔须流寇占领,抢劫民财,掳辱妇女,四境不安。

慈观闻知此事,乘夜独自进山,隐身桂树枝头,察看动静,二更时分,恶棍果然出动,慈观跳下桂树,手持宝剑,拦住去路,恶棍自恃凶猛,架势对抗,并以先下手为强,暗发飞刀直向慈观射来,慈观眼快,横剑一挡,飞刀却反飞回去,插进恶棍右胸,恶贯满盈的恶棍自得报应,伏地丧命。

慈观向双桂岩老道人借宿,老道惊疑不定, 慈观安慰不须害怕, 恶棍已除, 老道哭诉有一小道童被恶棍禁锢石洞已经五昼夜, 死活不明。

慈观随老道到石洞外一看,有一块约五百斤的巨石堵住洞口,慈观运功发神力,一掌截断堵石,救出巳奄奄一息的道童,慈观急念复生咒,并施草药,道童得以苏醒。

民众闻知此事,都来致谢慈观救世功德,慈观倡导民众修建双桂岩,因慈观用草药解救民众危难,双桂岩香火日益兴盛。

乾道四年戊子(1168 年),慈观 30 岁。

是年春,慈观到德化蕉溪石鼓岩炼性,见石牛山夜火闪烁,知有魈魅作怪,叫人从他的指缝间窥视,可看到魈魅娶新娘”,慈观驾云到石牛山救出民家女子,自已扮作新娘让鬼卒抬进石牛山石壶洞,一出轿门即现出原身与群魔搏斗,大显神通,悬崖上下趾踵入石,辗转斗法,群魔不敌,佯装败退,慈观紧追不放,被鬼卒暗布绳索绊倒,众鬼卒一拥而上,把他搡入石壶洞禁锢,洞口用柴火烧粗糠烟熏七昼夜,熏得慈观黑面散发,但法力在身, 生命无恙,只是鬼洞石门封闭,无法出走,鬼卒煨烤油煎棵狂欢庆喜,慈观闻声,计上心来,高声自叹:“我不怕烟熏,专怕油煎棵粘身丧命。”。

众鬼卒见慈观烟熏不死,又听得专怕油煎棵粘身丧命,即大量掷入油煎棵,慈观吃得饱饱,'口念咒语,示知肖、章前来助战,朗庆到石壶洞,用槌撞石门,因用力过猛撞开石门不慎碰伤了慈观额头,自感羞愧而睑红;朗瑞亦循风赶到,见鬼祟作怪,慈观蓬头散发,额头又撞伤了一大肿瘤,气得脸发青。

因此,张、肖、章三道人的脸遂变为黑、青、红三色,慈观额头上还遗留一痕疤。

张、肖、章合力大显神威斗群魔,制服了螃蟹精变成的五通鬼,用通天网袋尽收鬼卒,慈观脚踏风火轮将网袋内鬼卒烧为灰烬,五通鬼本身伏地求饶,张令其改邪归正,收为帐前护卫。

张、肖、章伏妖后,看石牛山气势磅礴,悬崖摩云,将石壶洞定为福地,张谓章曰:“你在此石壶洞修真成道,我他日化身九龙潭,显在石壶,万法归源,得其所也”。

三道人誓言来日显在石壶洞。乾道六年庚寅(1170 年),慈观 32 岁。

时仙游县南门要建一大桥,其中一个石墩砌在溪中一巨石上,但砌后崩,崩后砌,砌后又崩, 屡砌不成, 石匠无法可想, 大桥建不成。

一日慈观到仙游县城,听众人议论石墩又崩了,他近前一看,原来石墩下的大石是一只千年修炼的大龟精,在它背上硇石墩,龟身一抖,自然崩溃,慈观为援建南桥,即手持竹夹跳到大龟石上,大龟张幵大口伸头要咬慈观,他神速将竹夹直插入大龟喉咙,一发神力将龟精刺死,于是仙游南大桥遂建成。

后人于桥头建宫,奉祀张公,以彰其功。

乾道七年辛卯 ( 1171 年),慈观 33 岁。

是年,闽中各县春不雨,赤地千里,但雷声却霹雳震天响,连霹三十三天不停,玉帝下旨禁雷鸣,但雷公不识字,把玉旨拿给张公看,张公本已有五雷天心法,就厉声说:“张公管雷公”,雷公只好贴耳听从命令,张公下令:立即止雷鸣,雷公再也不敢霹雳了。

张公禁雷即止,玉帝闻知大喜,玉封张公为监雷真圣君。

张公令雷鸣则鸣,令止即止。

慈观到兴化三坪洋地方,见山中有一石狮精作怪,慈观遂举剑插入狮头,狮精即除。

嗣后过往行人还能看到一把青兰色的剑插在石上。

六月,莆田涵江渔民误食毒鱼中毒,医治无效。

慈观闻知此事,赶往涵江,用草药救治病人,药到病除。

沿海一带渔民闻声纷纷前来求医问药, 慈观一一施舍救治, 住百天, 医百病, 渔民感恩戴德, 建造生禄庙,雕塑金身奉祀,流传至今。

乾道八年壬辰(1172 年),慈观 34 岁。

是年春,福清县可洛溪春洪暴发,一条大红蛇沿岸作怪,吞食猪、牛、羊牲畜,慈观闻讯,赶到可洛溪与红蛇搏斗,红蛇翻洪搏浪,极其凶猛, 慈观施轻功,飘身溪洪上与大红蛇搏斗至黄昏,终于将红蛇降服,收为护卫。

民众闻知,奔走相告,说收服大红蛇的就是在涵江施草药的张道人,自此,民皆称他为张恩公。

乾道九年癸已(1173 年),慈观 35 岁。

永泰嵩口有个财主张维利,为富不仁,苛收农民租谷,因他屋后紧靠鹤脖形风水,所以发了千租。

但一场大暴雨却将鹤脖冲断了,维利惶惶不安,恐断了鹤脖风水会遭到家业破败,延聘高手石匠砌接鹤脖石墙,但筑后崩,崩后筑,筑后又崩,再也没有石匠敢应承筑鹤脖墙了,郑维利坐卧不安,正好慈观到嵩口听到这一传言,就去对维利说:“你如肯做七七四十九日功德施舍,我可以求仙之助砌合鹤脖”,维利无可奈何,只得应允照办,但功德已做了四十八天,还未见筑石墙,就责问慈观:“只剩一天功德就做完了,你还不动手筑墙,如何打算”,慈观冷静回答:“急什么,等你功德做完了,石墙也就筑好了。”一夜之间,慈观运用神功用鹅卵石接合了鹤脖围墙,第二天众人一看无限惊奇,都说慈观是神仙,但已不知慈观的去向。

南宋淳熙元年甲午(1174 年),慈观 36 岁。

张、肖、章三道人行道济世一纪年之后,于是年秋天相约聚首石牛山石壶洞,回顾功果,为深探道法,决意再上江西闾山谒见师父,祈求指教。

三道人立即砍竹削蔑,编席作舟,仍取道闽江口,运用神功飘席北上,渡海而入九江,泊席登山。

但周道长已知他们循道行法,功果将成,无须添教,故避而不见。

他们寻不到师父,即在道教圣地闾山虔诚膜拜后,下到九江乘竹席飘回福建,岸边的人望见三道人乘竹席游江渡海,都说是仙人。

淳熙三年丙申(1176年),慈观 38 岁。

当年安溪县民众遍染红癍症,医药无效,疫情危急,慈观正在泉州行道,闻知此事,赶到安溪,一见病症,非天山雪莲无可根治,但天山路远,鞭长莫及,慈观便示知民众先用瓜菜叶、生豆腐、香黄三味捣碎涂之,暂延时日,他本身运用轻功翻腾山野,赶往天山采回雪莲,煮水广济患者,人人服后皆愈。

治好安溪人的红癍症,慈观把雪莲根茎带回石牛山,植于池中,口念复生咒,雪莲复活生长,繁衍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今称午时莲。它是慈观亲手种植的医治红癍病的仙方灵药。

淳熙四年丁酉(1177 年),慈观 39 岁,他云游到尤溪县梅山百垅头,时逢大旱,慈观为保禾苗,拿出一个小葫芦瓶倒挂在桂树枝上,并贴一张纸条,上写:“借得东海水,灌溉受旱田,眼观手勿动,撞扰水滔天。”

葫芦口成了小水泉,源源不断,可以引流灌田,饮之既津又甜,民众称奇,万分欢喜。

消息传开, 独有一个地霸刘三彪不服,故意逞强,把小葫芦摘下来摔在地上,顿时洪水滔天,把刘三彪的高楼大厦冲洗一空,但对别家全无损害,后人叫此地为水流埔”。

是年冬天,天下大雪,尤溪山区特别寒冷,山村里一农妇却在此时生孩子,家里又穷,产妇身体弱挡不住,眼看母婴二人都要丧命。

慈观怜之,变幻法术酿成一缸红酒送产妇做月里,又教产妇多吃些咸菜,有铁质可补血,产妇依言而食,结果母婴都健壮。

邻里闻之,产妇月里均饮红酒,也吃少量咸菜,以安母婴。

尤溪、德化、大田等县产妇皆承袭至今,生育之前都要先酿红酒候用。

淳熙七年庚子(1180年),慈观 42 , 是年八月初,慈观到仙游访老友郑思通,并传授咒语于他,思通专心学灵咒,挽留慈观同度中秋节,慈观过了中秋节,自知功果将成,遂将咒语经书送给思通,然后告辞回石牛山。

淳熙九年壬寅(1182 年),慈观 44 , 是年六月,慈观到闽清渡世人说因果,劝导世人戒恶向善,阐明因果报应道理, 恶有恶报,善有善果, 宣扬道教主旨。

又在金沙桥头搭一草棚,编织草鞋布施路人,劝导行人遍走天下路,长扬道家声,历时三余月,方返石牛山。

淳熙十年癸卯(1183 年),慈观 45 岁,已经功成果满,即于九龙潭羽化升天。

九龙潭位于石牛山东北侧山麓,距石壶殿 20 公里,距墘头 2 公里处, 石牛山东北侧有一山名叫磨兜山, 山下有一深潭就是九龙潭,有石刻九龙潭三字,三面全是峭壁危崖,潭头有一洞名曰龙洞,传说古早有九条龙盘踞于此,故名。

由于九条龙翻腾吐雾,整日浓雾遮盖住磨兜山腰的磨兜村,村民终年不见太阳,晒谷晒衣都要端到三华里以外的香庵底去分摊披挂,方能得天日。

这个磨兜村地形奇特,背靠狮峰岩,前瞻仙妈鼓,左有鲤鱼朝天景,右屏笔架秀峰山,中有天然石船、石磨,四面群山环抱,异草奇花竞茂溢香,景色玄妙神奇,令人留恋赞赏。

由于山川秀丽,曾有堪舆家预言:“龙雾遮天,祯吉之祥,定出天子之贵。”

此村虽未出过天子,但先前在浓雾笼罩时确也获得十八秀书香。

此村虽有祯吉之祥”,但终年不见天日,村民怨声载道,慈观览胜到此地,听到村民怨声不绝,决意拨开浓雾,三月初八日,便到九龙潭探个究竟,试足龙潭稍一搅动,即有一龙受惊翻波逐浪冲走,传说此龙直冲到永福县袱口的一个山村才停住,所以这个村就叫做蟠龙村。

九龙潭头有一个深洞,浓雾滚滚自洞而出,慈观抱一巨石堵塞该洞,浓雾即止,磨兜村民从此得见天日。

正值午时,空中雅乐幢幡,玉帝下旨派太白金星召慈观上天为监雷真圣君,张即于九龙潭羽化升天受任。

圣体浮上潭面,黑脸散发,项绊神蛇,右手执剑,左手做法记,脚踏风火轮,道貌如生,威仪可敬,弟子臻集,塑其坐身宝像,神采奕奕,威武庄严,其宝像祀奉石壶洞,与淳熙九年羽化的章公同祀,宋淳熙十五年羽化的肖公亦祀于此,故称为三圣君,享受人间世代香火, 明正德皇帝敕封张公为法主神号。

资料来源 : 福建省道教协会研究室 / 德化石壶祖殿管理委员会

主编 < 道教圣地石牛山 >


肖公圣君 ( 典故 ) :

肖公,名明,亦写信,字重兴,生南宋绍兴十一年辛酉 ( 1141 ) 六月卅日亥时,属相鸡,仙游东乡龙坡社八姓庄人, 即今仙游县榜头下明山宫门前岐圳村境内。

肖明十一岁时去白马坡姑母家帮忙农活,刚好与白马坡张家村做长工的张慈观相识,结为异姓兄弟。

南宋绍兴廿六年丙子(1156 年), 是年肖明十六岁,慈观十八岁,两人计议上江西闾山问道学法,仲秋起程,途经闽清又登访章敏,三人拜为兄弟,同到福州羊角洲乘仙槎往闾山, 拜周佐道长为师。

肖明取道名朗瑞,定参四十九日后,通晓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有变幻莫测之术,能驱邪除妖,神通广大,周道长又令朗瑞日日磨粉,并练就一身好武艺。

肖朗瑞在闾山苦学五年,周道长看他功已练成,便命下山行道施法,裨益人间。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癸未(1163 年),肖明 23 岁。

当年三月,莆田西埔桥蛇精作怪,专吃妙龄少女,凡到桥下洗衣的少女难逃其害。

慈观、朗瑞在仙游闻知此事,即赶到西埔桥除妖蛇,有一日午时,妖蛇出洞盘踞桥墩, 等待吃人,慈观一见运用轻功飘身水面扑向妖蛇,一剑刺中蛇腰,但妖蛇凶猛,竖起蛇尾向慈观扫去,朗瑞手持竹杠,内装除蛇烈性毒药,眼精手快,举杠劈下,正中蛇尾,毒药散开僵住蛇尾,慈观又一剑刺中蛇头,妖蛇翻滚几下,沉尸水中,慈观、朗瑞为民除了一大害。

四月,张、肖兄弟前往潘畲岩除蜈蚣精,张、肖一心为民除害,深入林中,一时狂风大作,黑雾冲天,先前许多上山砍柴采药的人一遇到这种毒雾,即全身红肿,死于林中,蜈蚣精晬食人体,但张、肖法力在身不顾一切与蜈蚣精拼命,蜈蚣精口吐黑雾,难以击中,朗瑞气冲斗牛,怒吼连声,唾沫飞溅,因朗瑞属相鸡,蜈蚣精一遇金鸡唾沫,现出原形,慈观运足气力一剑刺去,将蜈蚣精刺死,又为民除了一大害,造福一方。

民众为纪念肖公功绩,在潘畲岩建了一座肖公生禄庙,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僧人扩建取名金鸡寺。

清顺治十二年 ( 1655 ) 又修建改名金刚寺,保留至今,香火不断。

南宋乾道二年(1166 年),慈观住朗瑞家中,四处采药济世,正月某日,忽见一老叟哭诉,说其孙女被马峰寨主花豹掠去凌辱,乞求救命,张、肖为惩强扶弱,立即赶步入寨,见花豹在厅上饮酒作乐,大发兽性正在剥开少女上衣,慈观大怒,喝令住手,花豹一看是两个赤手空拳的农民,那里肯听,因作恶成性,自逞强悍,挥拳向慈观太阳穴打来,慈观闪过,飞起一脚正踢中花豹下腹,这个罪恶累累的恶霸倒地毙命,朗瑞放火烧了马峰寨,带少女交还老叟,祖孙跪地千恩万谢,张、肖扶起慰其回家,自此,马峰寨四境安宁。

慈观、朗瑞又在三姓庄,斩狗精,救少女;龙华集,后山洞,杀猪妖,安一方,史话传。

南宋乾道四年戊子(1168 年),慈观上石牛山斗五通鬼,鬼卒众多,慈观猛追,被暗布绳索絆倒,被鬼卒搡入石壶洞中烟熏,熏得黑脸散发,因石封洞口,不能出洞,口念咒语,示知肖、章前来助战,朗瑞循风赶到,看到五通鬼如此作祟,气得脸发青,破洞后慈观出洞,张、肖、章合力将鬼卒收入通天网袋,尽数烧为灰烬,并制服五通鬼,收为护卫,由朗庆住石壶洞修道炼性,监视五通鬼,不许再作祟。

三道人看石牛山气势磅礴,定为福地,誓言来日三人不论羽化何地,均显在石壶。

南宗淳熙元年甲午(1174 年),张、肖、章行道济世一纪年之后,相约聚首石牛山,回顾功果,为深探道法,决意再上闾山向师父求教,三道人运用神功编竹席为舟,取水道直游至九江,泊席上闾山,但周道长已知他们三人功果将成,避身不见,他们三人找不到师父,即在闾山道教圣地参拜后,下九江乘竹席游江渡海回闽。

三道人已是神通广大,法力无穷, 是年肖朗瑞 34 岁。

朗瑞回闽后前往尤溪一带行道济世,造福于民,到南宋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 年),肖公寿 48 岁,已经功成果满,遂羽化于南平濛荡山肖公洞。

德化毛厝等五乡信士塑其像祀于石牛山石壶洞,称为肖公圣君。

资料来源 : 福建省道教协会研究室 / 德化石壶祖殿管理委员会

主编 < 道教圣地石牛山 >


章公/ 洪公圣君 ( 典故 ) :

章公圣君, 本地人多称洪公圣君,名敏,福建省闽清县九都人,父名仁,居麓长者家中,母黄氏十娘,有娠十四月而生圣君。

圣君生于南宋绍兴元年辛亥(1131 年)十月十六日未时,自幼聪慧喜习武艺,长大娶妻颜氏。

圣君为人厌恶向善,后到闽清南门水仙港,被普庵仙师收为弟子,入道学法,尤精五行堪舆之术。

南宋绍兴廿六年丙子(1156 年),圣君 26 岁时与张慈观、肖明道人结为兄弟,同到福州羊角洲乘仙槎前往江西闾山问道学法,拜周佐道长为师,章敏取道名为朗庆,定参四十九日后,通晓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有变幻莫测之术,能驱邪除妖,神通广大,周道长令朗庆日日舂米,练功炼性,练成一身武功,拳剑皆精。

章朗庆在闾山苦学苦练历经五年,周道长见其功已练成,便命往福州除妖,为民除害,济世于人, 并嘱张、肖、章来曰聚首石牛山。朗庆遵师言,往福州等地行道济民。

宋乾道四年戊子(1168 年),章朗庆先到钱塘(今榜上村),入黄必玉家,必玉见其道貌岸然,以礼待之。

朗庆忽听张慈观念咒语,知其有难,即腾云驾雾赶到石壶洞,大发神威,化军兵万千与群魔搏斗,终于击退群妖,见石封洞口,熏烟缭绕,即用槌撞石门,因用力过猛,撞幵石门却碰伤慈观额头,肿起一大瘤,朗庆自感羞愧而脸红,所以成了红脸。

此时肖朗瑞亦已循风赶到,张、肖、章合力战群魔,但鬼卒太多,四散躲藏深涧石洞,难以逐个除灭,三道人商议设下智擒的计谋,便对五通鬼说:“我们比称重量,谁重谁镇此山。”

五通鬼暗喜,认为鬼卒多,称重量必定超过他们三人,随口应允,便呼喊鬼卒全部聚集,慈观化出一个通天网袋,将鬼卒尽数罩入网袋中,袋口用灵符封住,踩上左脚,风火轮烈焰将鬼卒烧为灰烬。

五通鬼发现中计,疯狂搏斗,三道人发神威将五通鬼打得无处藏身,使其跪地求饶,慈观令其改邪归正,收为护卫。

收伏了五通鬼,张、肖、章将石壶洞定为福地,张谓章曰:尔在此修炼成道,我他日化身九龙潭,显在石壶,万法归原,得其所也。”

朗庆依言在石壶洞修炼,并监视五通鬼,不许再作恶。

朗庆感钱塘黄必玉献地供萁葬父母墓之恩,拜为谊父。

朗庆精通堪舆,指点建钱塘祠黄氏祖宇,剪裁砂水,所以钱塘原有十八姓,后独有黄氏兴盛。

宋淳熙元年甲午(1174 年),张、肖、章三道人又聚会石牛山,回顾行道功果,为深探道法,决意再上闾山求师指教,即砍竹编席为舟,取水道游江渡海再上闾山,但周师已知他们功果将成,避而不见,他们在闾山道教圣地谒拜后下九江,仍乘竹席飘游回闽。

朗庆仍返石壶洞修道,达到功行瑜珈天心法,威风哮瞰动乾坤”、“观音显现助吾法,万兵雷将听吾行的境界,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壬寅(1182 年),朗庆寿 52 岁,已经功成果满,留三山金铃一个和宝剑一把,法杖一支,法尺全方给钱塘祠,最后对必玉说:“尔兴我兴,日明同明。”

遂于十二月十三日亥时羽化于石牛山石壶洞,信士塑像祀之。

次年三月初八日午时羽化于九龙潭的张慈观、淳熙十五年羽化于南平濛荡山肖公洞的肖朗瑞亦塑像祀于此,是为三圣君。

 

后人有诗赞曰 : 石壶三圣久传名, 正一长存鬼蜮惊, 济世利民安各地, 除妖镇恶荫群生。

 


濟公典故

人間 “ 活佛 ” 濟公(1130 - 1209),原名李修元,出生於天臺永寧村,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

 

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 李家世代信佛, 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臺北門外永寧村, 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求得子。

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爲他取俗名修元,從此與佛門結下了深緣。濟公雖是臨海都尉李文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絝子弟的劣習, 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薰染。

父母雙亡以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爲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 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民間耳聞口傳,後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

在濟公故鄉天臺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 “ 濟公出世 ”、“ 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 ”、 “ 利濟橋 ”、“ 棒打壽聯 ”、“ 赭溪救童 ”、“ 修元出家 ” 等廣爲流傳。

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爲廣泛,這是因爲那裏是濟公出家後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 “飛來峰 ”、“ 古井運木 ”、“ 戲弄秦相府 ” 等故事最爲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 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迹的《 濟公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 “ 顛 ” 且 “ 濟 ”,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

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 天臺山石梁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迹往往稱著。”

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裏的第十七尊羅漢 (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

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 “ 活佛 ”,凡人道濟成爲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 28 個字:“ 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 ”,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

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衆的喜愛,成爲人民心中的 “ 活佛 ”,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少年濟公】

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於赤城山, 由於受天臺山 “ 佛宗道源 ” 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

弱冠之年,皈依佛門,法號道濟,先入國清寺,後至臨安(今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 “ 佛海禪師 ” 爲濟公授具足戒。

濟公出家後,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沈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爲 “ 濟顛僧 ”。

在一般僧俗眼裏,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爲不是正常的人, 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並逐出山門, 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 法律之設原爲常人,豈可一概而施 ! ”, 並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 佛門廣大, 豈不容一顛僧 ”!此後無人再敢詬逐。

瞎堂圓寂後,道濟去淨慈寺投德輝長老,後來做了書記僧。

【外俗內仁】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爲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他懂醫術,爲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

他經常遊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 所以,在人們看來,“ 濟顛 ” 的 “ 濟 ” 字 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

道濟善走圍棋,喜鬥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

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遊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道濟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 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衆告到方丈室,慧遠卻說:“ 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 於是他又被人們稱作 “ 顛僧 ”。

慧遠圓寂,他失去庇護人,被迫轉到淨慈寺,先是替人念經兼作火化工,後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出入歌樓酒肆,遊山逛水。

他寫詩自述:“ 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 .

活脫脫的一幅 “ 遊戲人間 ” 的自畫像, 從外表看,這位號稱 “ 湖隱 ”、“ 方圓叟 ”的窮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實際上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

他學識淵博,擅詩善文,出語諧謔,往往超詣。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對他的四首《 西湖 》絕句和臨終偈語尤其讚賞,說 “ 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 ”.

如以禪學的境界論詩,則已臻禪境之極詣, 略舉其一 : “ 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 畫面 色彩鮮明,動靜諧合, 情趣內蘊,用筆精細而又不失自然, 末句尤有神韻。他每有疏狀新出,臨安城更是爭相哄傳,名聞遐邇。

名宦富室慕名, 競相訂交, 道濟卻輕易不入侯門, 而用他精湛的醫術爲老僧、貧民悉心治疾,疑難雜症多得根治。

時下風靡全國的香功,據說就是經他的傳授而嘉惠後人的。

淨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嚴陵山一帶募化,使之恢復舊觀。

濟公好打不平,息人之淨,救人之命, 於是人們又以他扶危濟困而稱之爲 “ 濟顛 “,尊之爲 ” 濟公活佛 "。

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 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 北澗集 》爲其作證。

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遊覽赤城山 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 “ 書記岩 ”。

濟公圓寂後,居簡寫了一篇《 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 》,這 “ 湖隱 ”、“ 方圓叟 ”都是濟公的別號。

濟公身爲禪宗高僧,撰有 《 鐫峰語錄 》10 卷,還有很多詩作。

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幹、拾得(即 “ 三賢 ”)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 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遊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衆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 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 “ 台州式硬氣 ” 的民風陶冶有關。

【樂善好施】

濟公自稱 “ 幼生宦室 ”, 其師侄居簡《 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 》說他是 “ 天臺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 ”。

李遵勖(988 ~ 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恒妹萬壽公主,而加 “ 遵 ” 字爲 “ 遵勖 ”,字公武,逝世後諡號和文,爲李崇矩孫,濟公高祖。

濟公世系爲:李崇炬, 李繼昌, 李遵勖, 李端懿, 李端願, 李端愨, 李評, 李涓, 李茂春, 李修元(修緣)。

济公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宦,且爲將門;二是爲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三是曆世積善信佛, 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

隨著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臺,隱居於赤城山南麓、天臺城北的永寧村。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 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爲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濟公家族】

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臺的望族了。

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至今人們還稱作 “ 李家垟 ”, 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 石牆頭邊上有 “ 隴西園 ”,古時這裏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 抗戰時在此處還設立過 “ 忠烈祠 ”。

【濟公祖居】

濟公李府祖居隨著歲月沖刷,滄桑變遷,最後湮沒淪圮。歷代故鄉民衆敬仰濟公,感戴其德澤,屢於遺址修建濟公佛院、濟公亭、石牆橋等紀念之所,冀望重光 “ 活佛 ” 聖迹,顯彰濟公聖德,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今逢盛世,物阜民殷, 天臺縣人民政府爲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濟公文化,讓濟公精神千秋永傳,決定在石牆頭複建濟公故居,讓雲遊四方的濟公在故鄉有一個真正的 “ 老家 ”。

修復後的濟公故居,向世人展現了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浙東地方建築風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軸畫卷。

 

濟公故居占地 16 畝,建築面積 6310 平方米,景區由永寧村口雙牌樓與觀霞閣、濟公李氏祖居和隴西園三大部分組成,宅第街坊與樓臺亭閣水榭園林薈萃一體,內聚佛國之靈氣,外擷仙山之精華。



福 德 正 神 ( 土 地 公 )

福德正神 ( 土地公 ), 本名张福德 , 自小聪颖至孝;36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

福德正神 ( 土地公 ), 102 岁才辞世。死后 3 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

亦有说在他死后, 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命。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念念不忘,於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

在民间,土地公也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为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

据说他还能使五谷丰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进家里祭拜。

一般家庭的厅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没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不过一般农家则是以每月的朔、望两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 “ 社神 ”,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土地公, 最早称为土地爷的是汉代蒋子文。

据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称沈约为湖州鸟镇昔静寺土地神,岳飞为临安太岳土地神。清人赵懿在《名山县志》中称土地神不一,有多种名目,其中有花园土地,有青苗土地,还有长生土地(家堂所祀),庙神土地等。

传说土地公最忠厚老实,他常常看到三癞子吃鱼吃肉,而自己连饭都吃不上。

一次,他便问三癞子 “ 你怎么天天有鱼有肉吃?我连饭都没有吃 ” ? 三癞子说:“ 我呀,有个箍子,把箍子箍在头上,人就会头痛,他就会做好吃的给我吃。如果你要吃的,我就把这个箍子借给你用。”

土地公借了三癞子的箍子,三癞子并告诉他要箍那些骑马坐轿的人头上。

一天土地公看见一个骑马的人,就把箍子箍到马头上,马立刻痛得要命,拼命往前奔。把土地公累得要死,什么也没得吃。

土地公把箍子取下来,把没有得到吃的情况告诉三癞子。三癞子说:“ 你不要箍在走的,要箍在没走的。”

一天,土地公看见稻草扎的人形,他以为是没有走的人,就把箍子箍在稻草扎的人形头上,箍了几天也没有得到吃的,回来又对三癞子如实说了一遍。

三癞子又告诉他:“ 你要箍会慢慢走的人。”

一天,一个讨饭的人在路上慢慢走,土地公认为这次看准了,就把箍子箍到这个讨饭人的头上,谁知又箍错了,没有得到饭吃。本来讨饭人自己都没有饭吃,那有鱼肉给土地公吃!于是土地公把箍子还给三癞子。

老百姓认为土地公很老实,一年到头总没有什么吃,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煎荷包蛋送给土地公吃。并把每年这天定为土地公的生日。

五祀 :

农历二月初二,农家户户都舂冬米粿,并用手捏成一块形状象圆饼一样,有大有小。每块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状等花纹,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 “ 土地公粿 ”。并备好牲醴、酒馔、果品等供筵,焚香虔诚致祭于家堂供奉的土地公神位福德正神神龛前,以祈福报功,求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合家平安。

在当日或在三天内,家长携带儿男分别到所耕作的田片,在其田岸壁上压上几张福金纸,叫祭 “ 田头土地 ”,以祈年冬好收成;同时,趁此告知下辈所属田产业份。俗话说:“ 吃了土地公粿,裤筒卷起起 ”。

此日后,农民就着手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的农事活动。工商界的亦于二月初二奉祀福德正神,虔诚致祭,而且又在每年农历二月至十二月的初二、十六都做 “ 牙 ”,其中二月初二为 “ 头牙 ”,七月初二为 “ 中牙 ”,腊月十六为 “ 尾牙 ”。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 “ 土 ” 能生万物,养育人类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

自古以来,人们以土地为 “ 神 ”,尊土地为社神,民间称 “ 土地公 ”。

当今习俗雕塑或绘画土地公像,大多数是白发髯髯,右手拿着龙杖,左手执元宝,又称 “ 老土地 ”,又称 “ 后土 ”、” 社公 “。

土地公既执掌土地行政,又兼理财务。我们常听到 “ 赚土地公钱 ”、“ 土地公送钱 ” 之类俗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往人死后,上山挖墓地,要向山土地压纸钱租山,出殡行列中要抛撒纸钱买路钱引行;进葬时,先以酒馔、金纸焚香奉献,以求佐理亡魂引渡安息之事务。

可以说土地公集 “ 地政、财政、德政 ” 于一身,职责之重要可见一斑,古例列为 “ 五祀 ” 之一。

“ 五祀 ”者,“ 户、灶、中溜、门,行也 ” (《 礼祀?曲下礼 》中 ‘ 祭五祀 ’ 郑玄 注 )。“ 祭五祀 ” 即祭户神、灶神、土神 ( 中溜 )、门神、行神。

民间所供奉的土地公,大概有两种:

① 庙、寺、祠、堂及工商农牧户等,都是供奉 “ 福德正神 ”。

② 在坟墓边祭祀 “ 后土 ” ( 山神土地总代表 )。

至于与社神相关之神为 “ 稷神 ”, “ 稷神 ” 即 “ 五谷神 ”。

土地神庙和五谷神庙在我国古代是国家的象征性建筑物。“ 社稷 ” ( 社神、稷神 ) 兴隆,指的是国家富强,康乐太平。人们常以 “ 社稷 ” 比做 “ 江山 ”,语意即源自于此。

配偶 :

土地公的配偶,就是土地婆,她的出镜率非常少,并不是因为她面目可憎,事实上很多土地夫人姿容甚美,真正的原因在于她爱说实话。

据说当年玉皇大帝将土地公下放到凡间时,曾问他有什么希望。土地公很有头脑,一番话冠冕堂皇,犹如做政治报告,说他希望世间的人个个步入小康生活,精神文明极大提高。土地婆听了之后却说:“ 这样不行,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大家都富足了就没人愿意做辛苦的工作,有了差距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的功能。”, 据说世间的贫富差别就由此而来。

当土地公下到凡间后,见到人们因为亲人去世而号啕痛苦,不由起了恻隐之心,想将死者复活,又被土地婆拦住:“ 生死乃因果轮回,不可随便更改。如果人人都长生不老,这世界岂不沦为人吃人的世界了? ”, 土地公只好打消了自己的想法。

因为这两件事,老百姓一般都把土地婆视为 “ 恶婆 ”,不给祭祀。

土地神也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他是一方土地上的守护者,是与那方土地形成共存的神,所以在那方土地的土地公才会什么都知道。

作为地方守护神,尽管地位不高,却是中国民间供奉最普遍的, 以前为他们建立的神庙几乎遍布每个村庄, 传说土地公也可以随意上天,但是为了百姓而留了下了。

通常土地神是以一对老年夫妻的形象出现的,男的称为 " 土地公公 ",女的称为 " 土地婆婆 ".

对土地神的崇拜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后来,这种自然崇拜开始走向人格化,逐渐出现了一些真实的人物来充当这一角色,被人们称为 " 土地爷 "。

由于中国境内有无数的土地神,所以真正有姓名的不是很多, 一般为他们建立的神庙规模很小,被称为 " 土地庙 ",里面供奉并排坐着的一对老年夫妻。

到明朝(1368 - 1644年)对土地公的崇拜开始兴盛,而且这种崇拜还流传到了其他民族中去。

在中国,过去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聚会,对该神进行祭祀,到后来这种聚会就演化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现象--庙会,成为一种重要的风俗。

中国古代人们多把村口庙宇里的土地神称为 “ 社神 ”,那么,社神这个名称如何得来?

古代村落有大有小,多大的村落才可立庙祭拜土地神,土地神的管辖范围又有多大呢?

据古籍堪舆书记载: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因为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所以中国人历来尊天而亲地奉祀土地。

古代对土地的崇拜和对天帝的崇拜,具有重要的意义, 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

先秦时期社神地位极高,故 “ 社稷 ” 一词通常作为国家的代称,祭祀典礼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长官主持, 东晋以後,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

明清以后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传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的故乡,於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

据考究,南宋之前土地庙里只供奉着土地公公,而南宋之后,土地庙中则配有土地婆。这个习俗沿用至今,现许多农村土地 庙里都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而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白须白发的老人。但有些地方的庙宇却只有土地公而已.

关于土地公与土地婆的神职,有多种说法。

据古籍堪舆书记载:自东晋以後,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也逐渐等级化,退变细化为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

如《 搜神记 》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后蒋子文死后化身为土地神,并显灵於道说:“ 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 ”。这里所指的 “ 福尔下民 ”,就是指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并且为百姓主持公道。

古时人们把延续香火当成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因而人们对土地公与土地婆推崇备至,经常到土地庙祭拜,祈求土地公与土地婆送子送福。

如果一家人在过去的一年有添丁的,那么就要在第二年春节期间抬着土地公与土地婆的神像游村,一方面表 达添丁之喜,二来答谢土地公与土地婆对自己家的恩赐。

此外,在民间,除了游神外,在元宵那天还会摆点灯酒。因 “ 丁 ” 的谐音,“ 点灯 ” 有 “ 添丁 ” 之意,故摆 点灯酒来庆贺。

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土地公与土地婆是掌管地府行政的,除了保护乡里安宁平静,同时隶属于城隍之下,掌管乡里死者的户籍。

在汉族许多地区有一个这样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 “ 庙王土地 ”, 即所属的土地庙,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

一个人去世之后,道士做超度仪式时,都会去其所属土地庙作祭祀活动。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属,到土地神庙,禀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资料,以求土地神为死者引路。

 

如潮汕地区有一种称为 “ 报地头 ” 的习俗, 若是家中有人去世,必须到土地庙报丧, 由村中长者持白灯笼,带领死者男性子孙穿孝服到地头神庙报死。到庙,长者上香后取出年庚帖,对着神像报告说:“ 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时辰念给老爷知。”, 通过这种方式让死者到土地神那里报到,并由土地神引领其踏上轮回的道路。

大二爷伯

在中国、台湾、新加坡及东南亚各国的城隍庙,经常可以看见一高一矮形像怪异的神像。一尊形象惨白痩长,高约丈徐,吊眼吐舌,头戴一 见发财髙帽。一尊矮小宽胖,狮鼻厚唇,左手拿赏善罚恶火牌,头戴天下太平低帽。

此二神祗即是大家熟悉的谢必安、范无救二将军。中国俗称高仔爷、矮仔爷,台湾俗称七爷、八爷,新加坡及东南亚各国俗称大爷伯、二爷伯。二位将军是城隍公的部属,在神职上专司人间善恶行为的暗访。

关於谢必安与范无救的事迹

相传谢、范二位将军是唐代人,安禄山叛变,唐明皇远避西蜀,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张巡派谢、范二将出城求援,谢必安身材高大脚程较快,首先遇敌受擒,被吊死城头,范无救为救谢将军,但也不慎溺水而死,後来睢阳城终於兵疲粮尽,而告失守,张巡、许远死後被封为城隍爷,谢、范二人就成为他身旁的护卫将军。

另一传说范谢将军是古代衙门中的差爷,两位将军生前义同金兰情同手足,因押解犯人途中,犯人逃跑,二人分头寻找,并相约在桥下会合,不见不散。没想到此时忽然发生洪水,水遂渐快淹没二爷,但二爷想到大爷临走前的叮咛就是不敢离开桥上,坚守信用紧抱桥墩惨遭溺毙,因而被淹死,故脸部呈黑色。大爷赶回来发现二爷已淹死,知道是为了等自己而死,深觉对不起兄弟,於是大哭一场后在桥墩上吊而死,故其造型口吐长舌。城隍爷深感两人义薄青天遂收为帐下部将,且从捕快直接升将军,是城隍爷帐下六将军中排名第一及第二,故称大爷及二爷。

大爷与二爷的职责

大爷二爷虽有不同的名称,不同的传说,但都有唯一共同点便是均为驱鬼平妖、除奸去恶、主持正义的将军。平时大爷二爷会带著大批捕快在阳间巡狩,一方面向判官提供每个人的事迹,一方面奖善罚恶主持人间正义。由於与人息息相关所以最受人们敬重,故有人说,谢必安,就是心存谢意万事安;范无救,就是犯错能改事不究。

结语

虽然传说、名称各异,但神将、神像造型均参考传说而来,比如说有些大爷二爷拿的是虎牌、火签,据说是用来制虎爷。民间熟悉的大爷和二爷,谢将军左手持羽扇右手持枷锁或火签,穿白衣头戴白髙帽上头写〔一见发财〕,行白鹤拳,为大蝙蝠睑;而范将军右手持方牌加锁链,戴四方帽,上头写〔天下太平〕,左手持羽扇,身穿黑衣头戴黑圆帽,行猴拳。在民间的一些习俗和文化中,大爷与二爷也不一定是如此令人害怕的。

有一种说法是,如果遇到了大爷与二爷,只要不作恶,向其乞讨一些东西,日後必定是大富大贵。而且在民间的一些地方戏剧表演里也可以发现,有时大爷与二爷会以财神自居,并且在头顶高高的帽子上写著〔一见生财〕。有机会能见到不同的大爷二爷,可以仔细观察之中的不同处,再耒与传说比对,是非常有趣的。

孝子爷(或叫孝子伯)
传乃汉朝人士。民间传说丁兰幼时丧父,务农为生,却不孝母亲。每天中午,其母取了午饭,从家里步行到田里给他,咸遭受他的责骂与挨打。早到,则被责为故意让饭菜放久后凉了,吃坏他的肚子;迟到,则被骂为故意让他挨饿,饿坏了身子。于是拳打脚踢,毫不留情。她因此 天天以泪洗脸。
一日,丁兰在田中休息时,见到幼鸦反哺母鸦,又看到小羊跪著吸母羊之奶,终于唤醒了 他的孝心。他醒悟了,忏悔了,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已连禽兽也不如,乃不孝之人。就在当时,其母踽踽送饭而来,他决定向她下跪认错,请求原谅他的不孝。于是飞快的跑向前去迎接。但是,这举动却吓坏了其母,以为今日发了狂追上来打她,不假思索地跳下湖自尽。

丁兰失去母亲而哀嚎大哭,在湖底捞了三日也捞不到尸体,后来捞到一木头,带回家刻上母亲之名字供养,日日祭拜。其妻不信,说木头那会有灵,以簪子向木头一刺,竟流出血来。从此,夫如朝夕祭拜,据说这是华人供奉神主牌的由来。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丁兰刻木事亲后,披麻带孝,日夜哀哭,最后哭到双眼出血及口喷血、舌吐出而死去。




 
柔佛州新山福林园济圣宫
PERTUBUHAN PENGANUT DEWA NATUK KONGTAMAN DAYA, JOHOR BAHRU, JOHOR.(Reg no: PPM-014-01-24012005)
© Copyright 2015 Designed by www.gbs2u.com

Visitor Counter

QRCode